当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相关的政策将密集出台,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装配式建筑技术已经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热点,但同时其还存在不少问题。
2013年11月20日,《建筑技艺》杂志社在上海五角场800号艺术园区举办了“装配式建筑技术”沙龙。
活动视频请点击优酷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wMzA4NjY0.html
沙龙邀请了地产商、设计师、部品生产商等围绕以下三个议题进行了讨论:1)中国的住宅产业化机遇与装配式技术的发展;2)预制技术如何满足高层建筑的挑战;3)预制技术在建筑外墙结构上的运用。
沙龙由《建筑技艺》副主编朱晓琳(左)和《建筑技艺》主编魏星(右)进行开场主持和总结。
学术环节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部副总工程师李进军主持,他首先介绍了现代集团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自2011年以来,现代集团由总裁张桦在上海市建委、科委牵头,进行了上海工业化住宅标准体系研究。对于现代集团来说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更多是从责任、上层建筑去考虑。从而引出一个课题:对于国内现在做的住宅产业化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的失败的预制板,有什么区别?现在技术路线应该怎么走?上海应该走怎样一个技术路线?集团对此专门派出小组对这一课题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梳理,张总在不同的场合也做了相关的发言,也给政府提供了一些专业建议。
以下为各嘉宾发言。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桦:
装配式建筑不如叫做“工业化建筑”更为合理,建筑行业除了原来的建筑师、承包商两个主体,可能以后还要增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就是制造。传统建筑业的一些主体,以后可能会发生转型。这种转型不只是机遇,更是挑战,这个机遇不是我们以前讲的工业化建筑占有多少份额,而是可能上升到“到底房子应该怎么建,以后谁来参与?”的问题。
对于预制如何满足高层建筑的挑战,他认为高层建筑的预制技术牵扯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结构体系的选型,一个是次结构体系/围护体系的选择。要从主体结构上突破,围护结构要轻。
关于预制技术在外墙结构上的应用,张总阐述了他和瑞高董事长张千里不同的意见,张桦建议,装配式的工业化建筑发展要与绿色建筑结合起来,把绿色建筑的理念放进去。他打了个生动比喻,建议“在工厂里面一次性把衣服穿好”,尽量减少后期的现场施工。比如木头的基材,就在基材上做得漂亮,要展现基材本身的特制,这是建筑师应有的追求。这是未来工业化发展的绿色建筑的理念,要介入进去的一种新的方式。
万科集团总规划师傅志强
随着城市化率越来越高,建筑预制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但同时又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推广这么慢?原因是仅仅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技术、理论、生产体系没有跟上,久而久之也没有人再关注那些最早的工业化东西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工业化,一定要国家主导才能成立。工业化一定是市场推动的结果,国家要在规范层面建立统一的标准,施工要有工法,建筑师与制造商要相互结合。中国慢慢要走到这样的状态:一省人工,二没有特别技术能力的人也能做出高品质的东西,三是效率和成本,主要是效率,缩短时间。
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体系不是一个问题,技术本身不是问题,而是作为项目的操作者,或者说作为项目具体的设计者,对于这个项目的需求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市场走到今天,发展的机遇非常明显,尤其是最近很多城市把政府的土地供应跟住宅产业化扯上关系了。所以在上海也好,北京也好,包括深圳,现在很多土地出让已经开始附带产业化这样的条款,比如20%、25%、30%等等。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下,就会非常好地推动市场进一步的关注。
深圳华阳国际工程设计公司事业部总经理龙玉峰:
单从技术来讲,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如何进行一个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选型,是基于开发商、设计等多方面对项目综合的考虑和选择。其次,市场走到今天,发展的机遇非常明显,尤其是最近很多城市把政府的土地供应跟住宅产业化扯上关系,一定会实现市场化。政府的努力推动,也是为了市场。这种局面对于市场的推动是非常有利的。两三年以后,涉足住宅产业化的应该不仅仅是现在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将是属于市场上普遍掌握的一种能力、一种资源统筹、一种技术把控力。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中森设计运营总监朱林辉:
住宅产业化政策出台后,我们该准备些什么?第一从微观的设计角度说,必须要有一个体系的支撑。第二从宏观的工程角度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更新和思维更新,这是需要做的一个很大的工作。第三,审美情趣,社会的审美情趣要更新。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成本的临界,真正改被动为主动,大家都做这件事的时候,这个行业才会进入快速通道。我们还是持续、稳步地往前走,等到资源和成本打破这个临界点的时候,工业化才可以进入快速通道。
积水置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技术设计部长刘曜:
2010年11月积水置业在北京设立公司,2011年沈阳申办成为国家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公司就在那里建了一个30万平方米的工厂。这个工厂可以生产钢结构、外墙板、整体卫浴,基本上住宅用到的、主要的一些构配件,都会在我们工厂里生产。这种工业化的路线,是与中国广大的开发商、研究院走的一条不同的路,是针对少数人的精装修、高端产品,其中经历了与中国市场的磨合。
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建筑设计部主任卢鹏:
目前来讲,如果说住宅产业化或者建筑工业化是一棵今后要长成参天大树的幼苗,现在的情况是所有外部的呼声、需求和政策的支持,这些就像雨水和天气,是有余的。而真正能让住宅工业化这棵树长起来的,关键还是我们设计、建筑、安装环节,恰恰是这个土壤还略显不足。但另一方面,生存的土壤非常肥沃,这个生存的土壤,就是我们国家逐渐雄厚起来的建筑业的实力。今后只要厂商的思路一旦转变,转变到认同住宅产业化并进入这个事业中,那么工业化就会得到更快的成长。
新城地产建研院结构总监李应保:
我们国家之前在预制应用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由此得出结论:产品必须适应PC,而不是PC适应你的产品。工艺不可能适应每个公司的产品。一定要研究公司产品怎么适应工艺。最后李总也借着会议机会,向傅总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海上传奇项目没有用叠合板,外墙做了部分的剪力墙,外挂也有一部分,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傅总也做了详尽的回答。
恒盛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生态研发经理陈瑜:
参加这次会议的两个原动力,分别来自企业与个人。目前市场不缺乏建筑师,不缺乏施工方,也不缺乏制造商,而是缺乏一个总体协调。甲乙丙丁不能各自为政。建筑师既要是建筑师,也要是艺术家。对于预制技术或者说工业化的发展,我们还缺乏一支有应对工业化能力的工程师队伍。
浙江绿建住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千里:
预制技术在建筑外墙结构上的应用,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给建筑“穿衣服”。其实是用造汽车、搭积木的方式造房子,这就是外挂体系特点。材料可以换,结构是换不了了。另外工业化的房子,其特点是快,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创造更大的利润。
关于模块怎么做,张总播放了国外制作混凝土模具的视频,并用模型解释开发商最关心的问题,如何解决墙体接缝渗水和漏水等。
本次活动的合作媒体预制建筑网总经理邵俊源也从媒体角度谈了对工业化住宅和预制技术的看法及媒体在这方面所能做的推动工作。
本次沙龙主题明确,气氛热烈,嘉宾各抒己见。本次沙龙也是瑞高凤凰空间俱乐部的首期活动,沙龙实录内容将刊登在2013年12月下旬出版的《建筑技艺》第6期杂志副刊上。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就,创刊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杂志强调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突出节点细部构造和实施技术等。过往精彩专题包括:超高层、绿色建筑+BIM、广电建筑、当建筑与结构相遇、超高层幕墙、住宅工业化、剧院建筑、酒店建筑…。
《建筑技艺》2014年改为月刊,个人优惠订阅
2014年《建筑技艺》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全年总价384元不变。每期132页,国际大16开全彩色印刷,每期定价32元。个人订阅全年可享受300元的优惠价格(原价384元)。可在www.atd.com.cn支付宝订阅或致电010-57368777。
《建筑技艺》现招募会员
《建筑技艺》现招募会员,年费100元,可以免费获得全年12期高清电子版杂志及由《建筑技艺》举办的学术活动中的2个专家演讲视频(目录中自选),并可以优先获得免费参加《建筑技艺》杂志举办的论坛和沙龙活动的资格,详情请登录www.atd.com.cn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建筑技艺》微信平台推出招聘、企业推介等服务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粉丝近30000名,每日一条专业资讯推送。扫描《建筑技艺》微信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1444060817,得到更多建筑行业资讯。《建筑技艺》微信平台已推出招聘、企业推介等服务,欢迎垂询!
建筑技艺微博http://weibo.com/atmagazine
建筑技艺官网www.atd.com.cn
建筑技艺-建筑结构微信联盟
如果您是结构设计师,或是愿意了解一定的结构概念,欢迎关注《建筑技艺》微信的兄弟微信——《建筑结构》微信,公众微信号“建筑结构”或“building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