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书架:《城市,你好!》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的话】我决定果敢地写一写现在的城市,一方面让人们知道城市存在的问题,提醒人们很好地关注;另一方面,我们想普及一下城市的知识,让人们真正地了解城市。这样的话,人们可能知道了真正的城市是什么,从而人们知道怎样热爱、欣赏城市。

【摘录1】荒诞的城市

如果城市失去了秩序与风格,应该就不是城市了,甚至不如农村。

我们发现很多城市正在走向大同,惊人地相似,有时我们分辨不出城市有何不同,我们有时不知身在何处。

这些相同的城市,都没有明确的城市原则,没有了城市的秩序与风格,只强调个性,不强调共性;只强调单体,不强调群体,城市显得非常松散。

不妨我们看看世界城市的状态。

有一些人,可能去过美国的城市拉斯维加斯,这个城市经济主要依靠赌博业、旅游业,并因此而闻名世界。人们去到这个城市,更多的为了去赌博,或者享受超豪华的酒店生活。除了赌博、旅游,这个城市没有秩序与风格,所谓的风格就是酒店、商业。城市的总体没有规划,格局相当混乱,只是随意地拓展、蔓延。城市看起来很繁荣,但给人的感觉是挥霍、醉生梦死的地方,没有特别的安定感、安全感,没有人愿意长期地居住在这里。这样的城市是城市吗?

有一些人,可能到过中东的迪拜,这也是所谓的城市,除了一座七星级的酒店,一些豪华的别墅,一些商业目的很浓的建筑,什么都没有。城市的总体很散乱不堪,没有城市的味道,更像炫耀财富的博览会。这里显露出十足的金钱主义情结,似乎陈述着有钱什么都有可能。所有的存在不是城市的目的,而是疯狂的消耗金钱、资源来满足少数人的欲望。
 

http://mmbiz.qpic.cn/mmbiz/oOqdkvFHSiaTBauosZdibTwOJ6BPyYbWrF0EXg3IcEwdV47b8tLd1MxOKhUCb2BvjCrGAKDsCiaxVGxLlDJYicU65g/640?tp=webp

日本因城市的整洁、细腻的品质著称,我们在京都、大阪、奈良等城市都见识过。但是你如果到过东京,你会发现东京完全改变了日本城市文化的品位。东京只是一味地大,追求所谓的都市圈效应。徜徉于东京,你没有了城市大小的概念,你没有了方位感。你看不到城市的层次、韵律在哪里,你分不清城市轴线、网格的秩序,你更看不懂城市的风格。城市给人的印象是一派混乱、拥挤、嘈杂,让你的心情非常焦躁不安。在东京,我们感受到物质堆砌的沉重感,感受到精神受迫的压抑感。我们看到的路人,尽是紧张、忙碌、失魂落魄、深不可测的神情。


 

 

纽约曼哈顿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就是高楼林立,气吞山河,城市似乎保持着某种秩序、风格,但是我们看不到文化的印记,城市的表情单调而乏味。密集高耸的建筑,使人的自我存在感非常渺小,犹如在牢笼中挣扎的困兽。高大的建筑,使人不能极目远眺,即使看到也只是一线天,看不到广袤的大地,释放情怀。除了公园有一些水面、绿树、花草之外,在城市中,看到的只是冷冰冰的建筑,我们感到与大自然完全的隔绝。

你可能到过法国的巴黎,在巴黎的旧城,你会看到城市的轴线、网格是那么的清晰明确,秩序井然,同时具有韵味十足的地域文化风格。整个旧城让人感到表里如一,非常协调、完整统一。当我们来到巴黎的新区拉德芳斯,一切都变了,这里完全变成所谓的现代风格。我们在新区体会不到城市曾经坚持的、有条不紊的秩序,非常协调的形式风格只有个体建筑的张扬。巴黎的旧城与新区,是那么的不同,是那么的截然对立。

我们到欧洲其他的国家,城市的情况同巴黎的差不多,都是旧城风貌的保护还算好,至今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但是新建的城市或城市新区,不知为什么放弃了秩序与风格的控制。

 

【摘录2】疯狂的城市

下面列举一下,中国城市发生的主要建筑事件,看看中国城市建筑的非凡之路。

从1998年7月开始,北京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开始了国际招标,经过两年多轮次的方案竞赛,最终选定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ADP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方案。

国家大剧院多轮次的建筑方案我都看了,客观地说,安德鲁的建筑方案是最好的,非常的简洁纯净,有特色。但是,我要说的是,国家大剧院的造型看起来是理性的、平和的,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但是,它的造型对建筑的使用功能来讲是极其不合理的,而且施工的技术难度相当大,建筑的造价极高。大剧院施工的过程中我去过现场,有幸地登上了建筑曲面屋顶的最高处,看到曲面屋顶是光滑而巨大的,同时我又向中南海瞭望了一下,听说建成以后,决不允许人们上来了。建筑的造型不想多说,进入到建筑的内部,我发现建筑的空间利用率非常的低,尽是些无法使用的空荡荡的大空间,建筑的形式与内部的空间使用有很多矛盾之处,建筑设备的布局及管线的走向相当的困难,建筑的照明、空调的送风很不容易,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根本无法实现。建筑的外形采用钛铝合金的金属,据施工单位珠海晶艺公司介绍,由于建筑曲面的变化没有规律,每块金属板的尺寸都是不一样的,施工的难度相当大。

看过国家大剧院的内部与外部后,我感到这是一个充满矛盾、造价昂贵的建筑,建筑为什么会是这样!彻底颠覆了我曾经接受的建筑学教育,建筑要从形式上服从功能的需求,否定了我工作以后前辈们的谆谆教诲,建筑要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造型也是令人我多少有些吃惊,完全打破了常见的方方正正的建筑造型。让我们看到了建筑不同寻常的一面,建筑造型原来没有一定之规,可以自由自在的想象。

我们不知道国家大剧院最后为什么确定为如此造型的建筑,这似乎不太符合中国一贯中庸色彩的传统,有些出人意料。这只能说明,中国那时候开始变得包容、开放,有着创新进取的强烈愿望,国家大剧院建筑正好是时代的写照。

我不得不说的是,从大剧院开始,也许给中国建筑带来了创新的意义,也许是中国建筑走向非理性或疯狂的开始随着北京的央视新址大楼、鸟巢、水立方、广州电视塔、广州歌剧院等建筑的不断落成,人们似乎看到了中国建筑真正的发展方向。于是各种抄袭模仿、费尽心机的建筑不断地出现在各个城市,人们已经不关心建筑的使用、造价、审美的需求,更多地追求建筑的标新立异,刺激、吸引人们的眼球,以此达到建筑的标志性影响力,提升城市的地位。

http://hiphotos.baidu.com/%BC%FB%CF%B0%D8%BC%B0%AE%C9%F1/pic/item/c0391815bfdacd07f919b809.jpg

在央视新址建筑投标的前期,通过马清运先生的引荐,有幸认识了世界建筑界如雷贯耳的库哈斯先生。他们找我的目的,一方面因为同行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从事广播电视建筑的设计经验,以求对库哈斯有所帮助。

面对世界级的建筑师,我更多的是尊敬,希望库哈斯取得成功,让他的建筑作品能够在中国诞生,谈不上对他有什么帮助。库哈斯的央视新址方案我第一时间看到了,而且是在投标前。

库哈斯问我方案的感觉如何,我说只有惊讶、震撼。

我不想评论人们如何看库哈斯,只是把自己对央视新址建筑方案的体会略表一二。从我们对建筑的理解,绝对想象不出这样的建筑方案,不论成功与否,时间会作出判断。我要说的是,央视新址的选址非常不合适,周围的环境过于狭窄、密集,使得建筑用地非常的紧张局促,并没有宽阔的视野欣赏建筑。这给建筑师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难度,投标的所有方案我看过了,说心里话,我认为库哈斯的方案解决场地的问题最好,同时创新性地解决了建筑的交通流线问题,解决了央视的个性魅力如何展示。但是正是由于场地的问题,建筑过于密集、堆砌,同时追求建筑的形体变化,建筑功能的使用不是很合理,而且造价十分的昂贵。我还想说的是,建筑的造型让我感到非常的疯狂,几乎是在理性技术范畴很难实现的疯狂。听一个负责此建筑施工的校友介绍,建筑的大悬挑连接,曾经让他们一筹莫展,经过许多专家的技术认定、签字画押,他们才敢施工。现在央视新址建筑已经傲然矗立在我们面前,并投入使用。

我们总在想,越是大牌的建筑师,应该尊重城市、尊重文化。

人们永远仰慕大师,追逐名利。大师的身后不乏数目众多的追随者,这些追随的建筑师,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四处炫耀,夸夸其谈。这些年,许多重要的建筑项目投标,我们不用看,就知道结果,一定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议的建筑中标,而且一定搞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
 

我们的城市在众目睽睽之下,乱了。这种混乱的根源是建筑,罪魁祸首是建筑师。城市中满眼都是令人刺激、兴奋,从而引起浮躁不安的建筑,让人们的心情极度不安,难以恢复理性的平静。我们为什么不冷静的思考,现在的城市还是城市吗?现在的建筑更像是展品,更如时尚一般很快的悄然过季,最终我们不喜欢这样的局面。我们也许更喜欢有深度感、文化感的建筑,可以品味,可以从中得到修行。建筑师们应该感到脸红,你对得起城市吗?城市被搞得体无完肤。你对得起子孙后代吗?他们真正能学习、继承什么城市财富。

【摘录3】老上海

作家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弄堂是这样的:上海的弄堂石库门房子,往往屋顶斜披着灰红瓦片,高高的青红砖墙中嵌着两扇黑漆漆的铜环大门,一条弄堂里头,联排户挨户会有好几个门洞子,比较大的弄堂就会有好几排这样的石库门小衖……进了黑漆漆的铜环大门后,一脚踏进的首先是一个一丈见方的铺着青砖或者水门汀的露天空间,上海人将这里叫作“天井”,颇为形象,因为抬头便是高墙之上的一方青天。迎面六扇或八扇排门里头的屋子叫作“客堂间”,旁边的屋子按着朝向,叫作“东厢房”与“西厢房”。

张爱玲笔下的弄堂,描绘得非常清晰,风格布局都很详尽。上海的弄堂显然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有很大的区别,上海的弄堂里有楼,北京的胡同里只是一层楼的院子,弄堂里的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胡同里的四合院是中国的。弄堂代表了上海的文化,胡同表达了北京的文化,城市各具特色的风格,让人们记住了北京、上海。人们从此对北京、上海有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情结。

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浦西的一些里弄、花园洋房没有了,城市的网格系统肌理也发生了变化,还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形态各异,风格各异,我们走在南京路、延安路、淮海路、石库门等地带,发现十里洋场的老上海,有些变味,许多新时代的建筑充斥其中,人们喜欢的、习以为常的风景没有了,外滩似乎保存得很好,但显得是那么孤立与突兀,浦西已失去和谐融融的风格。

我们从外滩向浦东望去,我们会更加吃惊,一些新时代的所谓地标建筑拔地而起,东方明珠、金贸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十分显赫,互相争奇斗艳,争风吃醋,都要争当城市的主角。但与外滩的建筑比起来,显得苍白无力,孤立无援,没有集体的厚重感,没有凝聚力,没有整体的光辉与伟大。浦东与浦西的风格格格不入,浦西代表了上海沧桑的历史,浦东似乎代表着上海的现代与未来。我们无论想尽什么办法,发现浦东与浦西在城市规划上、风格上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独立的区域,就是新近建成的世纪大道,更令人匪夷所思,不知指向何方,不知由何而来,又到哪里去。浦东在城市规划中与原有的城市、自然景观没有任何关系,浦东与上海没有任何关系。人们更喜欢外滩胜于浦东,外滩永远是上海真正的象征,城市的灵魂所在。


以上文字节选自蒋培铭先生新书《城市,你好!》

征订号:25241

ISBN:978-7-112-17073-9

定价:35元

作者:蒋培铭

编辑:李鸽

出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

页数:240

装帧:平膜勒口

开本:国际32开

【作者简介】

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a+a》建筑杂志编委,中广电设计院蒋培铭工作室设计总监,2012年被评为中国当代百名建筑师。主要建筑作品:前门大街规划与修缮保护、公安部办公大楼等。建筑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各种设计奖项。


 

【为什么会有这本书?】

我写作此书的目的,一个目的是科普性的,想让人们获取城市、建筑的知识,知道真正的城市、建筑、生活是什么,从而唤起更多的人关心城市、建筑、生活,真正的欣赏、品味城市、建筑、生活。

另一个目的是,我对当下城市、建筑、生活、人性的思考、建议。城市如此的繁荣发达,生活如此的丰富多彩。但这是真正的城市吗?但这是真正的建筑吗?这是真正的生活吗?

我总在想,传统不好吗?我们是否可以在现代的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是否可以在传统的建筑中赋予时尚精神,这是不矛盾的,而且可能相得益彰,可惜我们总是互相排斥。传统文化终究是一个城市的根、灵魂,我们难道一点不需要了。

我们的城市发展太快了,使得许多事情变得有些儿戏。我们多么希望城市的发展能够做一个短暂的停留,让我们对城市进行真正的梳理,进行认真的精雕细刻,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品质。我们多么希望生活的节奏慢下来,让我们不再忙碌,好好的享受、品味生活。

我们也许没有比城市更好的选择,但我有时在想,城市是我们最终的选择吗?城市是我们的最终归宿吗?我们至今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我只能真诚的说一声:城市,你好!

 

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3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最新推荐
本月排行TOP50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