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之
低碳城市建筑生活解决方案(ALCCAL)论坛展览系列活动6月17-18日坪地举行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转型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探索转型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深圳国际低碳城自2012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低碳城论坛,并在其他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
 
蛰伏三年,低碳城启动区拟启动开发建设。为有效指导低碳城启动区开发建设,提升低碳城开发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应深圳市国际低碳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邀请,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以下简称“设计中心”)将组织开展坪地低碳城启动区1平方公里城市设计和0.1平方公里建筑方案设计国际咨询,PINGDI(坪地)1.1既是1平方公里和0.1平方公里的数字之和,也意味着试图对坪地低碳开发模式的升级和探索。
 
除开展低碳城启动区城市设计和拟开发地块建筑概念方案设计竞赛以外,结合时下“创客”运动热潮,设计中心组织了以提供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解决方案为目的面向公众的低碳装置发明大赛。
 
上述低碳城市建筑生活解决方案(ALCCAL)竞赛统称为“低碳城市创意设计大赛”,在本次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设计中心将以展览、论坛、工作坊等活动形式呈现上述解决方案的大研讨。
 
深圳国际低碳城(ILCC)
 
深圳国际低碳城位于深圳市东北部,龙岗中心区坪地街道,深惠交界处,覆盖于深圳市1小时生活圈范围内,能够依托深圳现有发达的产业基础和交通设施,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发展,总规划控制面积约53平方公里。
 
 
长久以来,坪地因偏于一隅而具有深圳市内较强的后发优势。坪地生态本底条件优越,土地资源较优,产业转型空间较大,近年来深莞惠一体化不断推进,使得处于三市交界处的坪地发展机遇愈发显著。坪地有潜力、有优势、有条件、有需要打造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动力的产业新城,不断夯实龙岗的产业基础,不断完善地区产业服务水平。因此,国际低碳城在坪地开建,坪地建设国际低碳城的序幕正式拉开。
 
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深圳国际低碳城将努力打造国家低碳发展的综合实验区,其战略定位为:气候友好城市先行区、新型低碳产业集聚区、低碳生活方式引领区、低碳国际合作示范区。
 
低碳城市创意设计大赛
 
围绕论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主题,以低碳城启动区城市设计和拟开发地块建筑概念方案设计为内容,组织开展低碳城市创意设计大赛,探索和描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建筑功能以及生产生活的新蓝图,并将竞赛成果在论坛期间展出。大赛分为低碳系列竞赛、成果展览、论坛、颁奖等板块。
 
——系列竞赛
竞赛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开展,一是低碳城市建筑解决方案国际咨询,主要面向全球专业机构,以国际竞赛的方式吸引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专业人士关注城市低碳转型,结合国际低碳城三年来的规划建设,提出适合推广传承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和解决方案,形成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低碳城市建设标准、技术规范等,并以低碳城即将开发的两个地块为重点,开展低碳建筑概念方案设计;二是低碳创意公众赛,以“我的低碳宜舍”为主题,面对大众、创客、中小学生等群体,进行低碳环境方面的发明与创作,号召大众积极参与低碳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低碳生活解决方案。
 
——成果展览
上述低碳城市/建筑/生活解决方案竞赛及院校平行研究的成果内容将在论坛期间公开展览。展出内容包括:低碳城市、低碳建筑解决方案竞赛的优胜方案;由专业策展人李德庚策展的低碳生活装置获奖作品,及配合主题邀请可回收利用相关的设计师、艺术家参展;由杜鹃主持策划的包括深圳大学、香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辛辛那提大学、雪城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院校关于低碳城的平行研究成果。
 
——交流论坛
论坛期间围绕创意大赛进行多场沙龙交流活动,邀请上述低碳城市/建筑/生活解决方案竞赛获奖方案主创设计师、评审专家,以及院校平行研究团队,从城市、建筑、创意设计、方案应用等方面共同交流、探讨。
 
——颁奖礼
论坛期间将对创意大赛获奖选手进行颁奖,优胜方将获得不同金额的奖金奖励,颁奖嘉宾为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干明。
 
三、展览内容
 
1.低碳生活解决方案作品展览
 
展览导言:
另一种方式
李徳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策展人/设计师/学术顾问) 高沐曦

低碳是一个关于“节制”的概念,但是在生活中它更多的可以被实现为“另一种方式”。这些另外的方式不保证短期的效益,它首先向我们索取耐心,并给予我们在看到结果之前决定开始做的勇气。取悦所有人也不是它的优先目的,但它可能常常回报我们别样的生活乐趣,对更多平凡事物的关照。而这种回报好似慢慢融汇的溪流,最终向我们展现一个能够更好的被存续的世界。

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规划和建设本身,试图从一个相对广大的角度去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做一种美好可能的设想,这种设想需要慢慢被培植,也需要更多人参与想象。也是因此,有了第一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和展览,而“低碳生活”这个单元命题从一个大概念走向了一个与个体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件概念,它提示一种发生的过程,同时联合了放大和缩小的视角,在想象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的同时定位到了生活中最细致的旁枝末节。

在参展竞赛中,我们收到了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作品,从各种角度尝试对这个和谐运转系统的实现提出有趣的建议,也许还有不成熟,但是我们看到这种想象已经开始生长。而正如“低碳生活”这一单元主题,它不许诺所见即所得的美好,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尽可能理想的未来的努力方向。

 
作品展览:
 
(1)达人组
 
《城市种植达人》 作者:梁宏恩
 
利用“宜舍”酒店里剩余的空间,例如空中花园,走廊,宿舍的阳台,进行农作物种植,并采用太阳能,全程自动化,远程云端管理等技术,将种植的管理人员要求和数量降到最低,种出来的作物可以提供给酒店的食堂做日常果蔬供应的补充。
 
Oh,la luz!》作者:Guillermo Gago Doreste
Oh,la luz!是一种灵感来源于传统与自然的智能照明系统,通过对光的高效利用来节约能源,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等情况来提供适应的照明。它并不复杂,我们运用已存在的科技,将它们相结合来创造出一种敏感的智能照明系统。我们有两种工作方式,根据空间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独立运用或者一起使用。根据旅馆的主要功能,我们提供三种方案——在走廊区域运用“智能蜡烛”,在房间内运用“阳光补偿”,在主要的公共空间同时运用以上两种系统。
 
《另外的景观+银茄+小南瓜》 作者:杨光
电子废弃物是电子工业产品使用后所产生的电子垃圾。它含大量有害物质,又极难降解,成为困扰当下环境的巨大污染源。作品用电子废弃物为材料,在利用它特殊的肌理和质感塑造出“别样美丽”的同时,引发人们对材质本身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电子废弃物也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废弃物,利用它所创作的作品,本身就有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意味。
 
《垃圾溯源》 作者:SZDIY
专家认为,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拣,是成本最为低廉而且安全卫生的处理方法。我们提出“垃圾溯源”的理念,奖励执行垃圾分类的居民,让一部分人先分类起来。并提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高垃圾分类回收的参与度。我们根据不同的垃圾分类,分配不同颜色的带有标签的垃圾袋给用户。我们为垃圾分类设计专用的可条码扫描,称重,联网的垃圾桶和后台的云端管理系统。
 
《光导纤维导入照明系统》作者:沈旭强
该产品的基本原理是采用透镜聚焦太阳光,经过特殊的处理方法去除有害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之后,将可见光导入光纤,通过光纤的走线引入室内需要阳光的场所,然后从光纤出射灯直接射出;并可进行光电转换,在阴天和晚上使用储存电能照明。太阳光无论从健康角度还是环保角度都是最好的光源,通过这种直接引入阳光的方式,人们可以真正做到把阳光带回家,在家里就能享受到比外界更安全的绿色、健康阳光。
 
《家庭·社区微生态圈》作者:孔维婧
本设计通过对“低碳宜舍”及深圳——一个概念和一个地理因素的重点解读,通过场景、感知、环境和装置需求四个角度进行针对性分析,设计出适用于不同空间特质、不同功能使用的一系列雨水收集装置。利用雨水这一元素,营造出空间上、生态上及环境上的舒适场所。装置除了“宜舍”“低碳”等等功能之外,还更有促进人们交流的功能,如同庭院的公共空间实验室,是功能性和趣味性的巧妙结合,在飘零的雨幕中营造一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邀您共享闲情雅致。
 
Inventando 作者:Alba Garcia Gonzalez
本项目的主旨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干燥舒适的空间环境,网状结构可以积累湿气以创造更舒适的空间。主要策略是通过网状结构凝结水汽,来制造湿度更低、更加舒适的空间。网状结构凝结水汽降低湿度的同时,兼具通风良好,阴影充足,装饰性强等特性。我们需要的东西仅只有网以及网的设计,这种网安装和维护都非常简单,同时也不消耗能源。
 
曾敏杰《低碳自适应智能户外挂扇》
本设计通过温度、湿度传感器以及人体热释电开关结合物联网芯片,设计出可以自适应环境温湿度进行节能调速的户外风扇。在现实生活中,户外的风扇往往没有人去进行管理和调控,从而浪费了极大的能源。而这个温湿度自适应风扇首先根据户外有没有实际的行人经过,而进行风扇的开关,同时,通过对温湿度的检测,实现不同的温湿度自适应不同的风扇的转速。在有效利用能量的同时,保证了人们在户外环境的舒适度。
 
刘 昱《过渡器》
“过渡”——顺应自然的环境改良思路,我们的装置就是期望利用自然来对自然进行改良,因此在宜舍酒店的低碳解决方案的思路之中,我们选择了在深圳夏季最常用的低碳行为——“遮阳装”来展开装置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会议空间夏季室内温度过高的问题。遮阳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立体绿化最为有效,夏日中葡萄架给予我们灵感,一个简单有效的立体绿化装置得以产生。这个装置具有一个关键核心——“绿化模块”,一种可低成本制造,并具有模块组合能力的绿植系统。由于绿化模块的引入,避免了维护季节、空间对于立体绿化效率的影响,同时绿化模块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也让整个这样装置更适应于场地,真正做到顺应自然的“过渡器”。
 
黄铭杰《Dita微空气检测仪》
DITA是一个微空气检测仪,嵌入了强大的传感器可检测有机污染物,颗粒物,显示温湿度,经过严格的测试,以确保其准确性。内置WiFi模块可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实现异地查看。用户可以跟踪空气质量和接收污染警报。开放Api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Dita将能够与空气净化器和第三方新风系统等进行交互,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实时性。
 
(2)儿童组
田建宸《Green》
郭智霖《最后一口水》
魏雨萌《踏青》
王芊力《完美生活》
马嘉钰《城市之下》
李科欣《郊外》
韩宁敏《低碳、低能与环保》
戴正坤《人与自然》
邓思勰《飞鸟》
张轩瑞《肚子里的旅行》
朱旭伟《方块人》
伯媛《美好的世界》
韩明儒《不堪重负的地球》
林珈萱《生态建筑》
宋艺凡《融化的城市》
方逸宁《丛林密语》
朱棚安《快乐星球》
曾诗琪《环保机器人》
陈锦焜《公园水循环装置改造》
 
(3)邀请展
根据策展顾问李德庚的建议,配合“低碳”主题,邀请可回收利用的设计师产品参与展览,其中包括广州美术学院陈鸿雁老师的作品《感碳号》,以及本大赛评审专家魏明辉的作品《“内存”再造》。
 
作品名称:感碳号
参展人:陈鸿雁
 
《感碳号》包括促膝长谈、透明沙发、对话、平面魔方四组作品,本作品也是“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节约型社会住宅空间的低碳设计创新与实践”的成果。
 
作品名称:“内存”再造
参展人:魏明辉
 
“内存”再造设计的概念就是用简单的方式配合新的设计载体,加上自身旧材料图案的不可重复性,拼贴在一起做成的一个包包、一个钱夹、一只拉杆箱,一个又一个的未知期待。“内存”融入了我们对“再设计”生活方式的热爱,再设计的理念,也就是让旧设计再次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2.低碳城国际学术研究成果展览
 
展览导言:低碳城 – 用户手册
杜鹃研究策划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于1992年达成,并将世界各国团聚在一起共同关注由大规模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而引发的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威胁。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气候变化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决策者、科学家以及公众群体争相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然而,自1990年以来全球的碳排放量已经增长了近40%,尤以中国的增长幅度最大,近年来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活动致使其碳排放量翻了一番。
 
1997年世界各国陆续签署《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开始生效,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上有关二氧化碳减量排放问题的讨论。虽然在人均碳排放方面中国仍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是从总排放量来看,近年来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了解决碳排放引发的问题,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并且其大部分的城镇区域均设定了碳减排的目标。此外,在中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200个处于建设当中或规划阶段的减碳排放试点建设项目,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导建设所谓的低碳城的国家。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称之为“低碳城”,它与其他一般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有何不同,“低碳城”对各方利益相关者有何影响,各个专业领域如何对“低碳城”的建设作出贡献,以及在深圳坪地社区的国际低碳城项目中又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呢?本《低碳城用户手册》将就上述问题提供解答。
 
本学术研究项目由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下文称“设计中心”)组织开展并与低碳城市建筑解决方案规划与建筑设计竞赛(ALCCA)同步进行。本项目吸引了国际上多所大学的教授、研究者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到研究当中,研究团队包括:深圳大学、香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辛辛那提大学、雪城大学以及哈佛大学。在与深圳设计中心的合作中,每一个研究团队的任务是制作一本与各自主题相关的“用户手册”,主题涵盖了规划、设计以及低碳城市发展的实施策略。这些手册旨在为围绕深圳和世界各地的低碳城项目就环境、经济、社会、文化问题而展开的讨论提供充实的知识以及创新的思路。
 
研究主题及团队
 
低碳城 – 居民手册
 
研究主题:社区活力和参与
研究团队:雪城大学建筑学院
团队成员:教授:王飞;研究成员:方春骐、白皓文、陈垦、骆晗晗、张悦、余文德
 
低碳城 – 设计者手册
研究主题:低碳原则与方法
研究团队: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团队成员:教授:Phil Jones、杜鹃、邓信惠、Ivan Valin、Natalia Echeverri;研究成员:潘文健、Samantha Wan、Issac Chiu
 
低碳城 – 开发者手册
研究主题:基础设施开发模型
研究团队: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和规划学院
团队成员:教授:唐明、Xinhao Wang、Chris Auffrey、Mingming Lu、周艳;学生:Desai Sagar、Reinersman Michael、Davis Seth、Block Olga
 
低碳城 – 环保工作者手册
研究主题:环境资源与影响
研究团队: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深圳普集建设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哈佛:David Mah、Leire Asensio-Villoria;普集:尹毓俊、杨小荻、Tianlong Yan
 
低碳城 – 产业投资者手册
研究主题:经济库存与机遇
研究团队: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学院+深圳大学建筑学院
团队成员:哥大教授:Jeffery Johnson、Adam Frampton;学生:崔玉婧、何博、Mustafa Hasan Khan、Emily Oppenheim、Lindsey Wikstrom、张雨汀、朱莎莎;深大教授:张之杨、杨镇源;学生:钱志诚、张继源、陈静媛、刘娸靖、阮庆、陈瑶瑶、索亚旭

3.低碳城市解决方案优胜作品展览
 
1方案名称:乐活坪地
设计单位: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设计说明:作为深圳实行低碳发展的旗舰项目,坪地国际低碳城正处于从设想到实践的战略性阶段。奥雅纳从实施可行性、全周期公众参与、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等关键议题入手,针对不同单元类型的特点,提供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开发运营、公众参与、低冲击开发策略的最优组合方案和设计意向,旨在为低碳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2方案名称:深圳国际低碳城起步区城市低碳解决方案
设计单位:德国施耐德+舒马赫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市施耐德舒马赫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
 
 
设计说明:以CLEAN CITY为规划理念,着力打造“3N”的规划体系,即蓝网-绿网-红网三网相互聚合、互为作用。结合三网体系打造“一心闪耀、两轴联动、双环复合、多点辉映”的规划结构,通过三网的落实和融合构建低碳生活方式。
 
建筑解决方案,我们建议:正确的建筑系统——45°旋转的高密度建筑布局;优化的能源基础设施——高密度及灵活的功能组合;高品质建筑——DGNB认证体系保证整体减少碳排放量的50-60%。
 
3方案名称:低碳国度
设计单位:欧博迈亚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低碳国度是一个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和/或空间介入手段与现状生态结构相关联的工具,可以帮助中国城市发展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创建一个低碳城市的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方向:
 
空间方案:城市绿地应与城市的碳排放量保持平衡。然而当现实条件不允许保留这么多绿地,我们可以寻求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方案:该方案是在空间方案的基础上取得系统总体平衡的支持手段。绿地应指向技术部分,因为这个数量是固定的。我们不能满足的将会通过技术方法解决。
 
4方案名称:坪地系统1.0
设计单位: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联合体)
 
 
设计说明:坪地,位于大都市的远郊,作为中国低碳生态的先行实践者、集约型发展的倡导者,我们认为坪地的期望与欧洲在城市发展方略上不谋而合。欧洲作为世界上低碳生态理论与实践的先锋,在实践中关注高品质生活、生态低碳、科研产业实践的融合。因此,借助欧洲成功的经验,展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如区域产业结构、土地市场、住宅市场、劳动力市场、交通条件、环境条件等问题审视机遇和劣势,有针对性地为国际低碳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解决方案。
 
5方案名称:绿都
设计单位: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深圳绿都低碳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度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
 
 
设计说明:方案结合原规划中提出的难点问题:资源整合、低碳文化、规划弹性与时效性、地区活力、地方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适应该地块发展的十大规划设计原则:
1.山水之间
2.激活纵向水岸休闲活动带
3.注入横向复合功能集群
4.自然与人工相融共生的环境
5.便携生活,五分钟生活圈
6.引入慢行系统,结合串联的开放空间,用设计引导低碳出行
7.活力步行平台,打造多层次交互空间
8.保留原有厂区和原始村落,在创建未来的同时,尊重历史
9.模块化建筑策略,低碳建造绿色建筑
10.弹性开发,在变化中寻求过程平衡
 
6方案名称:低碳“合”城
设计单位:深圳市澳德营创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我们将低碳启动区定义为未来的复合型国际低碳“门户”,它将成为深圳未来城市低碳化变革的起点,也将是实现未来低碳“大深圳”构想的起点,通过混合、复合、合作、和谐的模式,逐步形成从低碳化向零碳化发展的低碳“合”城理念。
低碳城市的建立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完整的设计体系、理论框架和评价标准;而这些将成为决定低碳城未来开发成败与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这也是方案表达的重点;
 
7方案名称:PINGDI 1.1:低碳城市建筑解决方案(SLCCA)国际咨询——低碳城市策略
设计单位: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在深圳国际低碳城启动区,我们运用“进阶营城”低碳城市策略,方案聚焦于由“当下”走向“愿景”的路径设计。启动区六个低碳产业社区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本着公平、活力、经济的原则,我们为其各自量身定制发展轨迹、空间演变历程,将其打造为城市中可进化、可复制、可增殖的跃动音符。最终,设计以小撬大,使启动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低碳营城示范。
 
8方案名称:新能量城市
设计单位:Deerns Marecon
 
 
设计说明:在坪地新能量城市方案中,通过发展城市枢纽,其磁场作用可以提升区域吸引力。此外,建设低碳城市还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即城市多样性与尺度、生活质量、经济、知识基础以及多方面社会平衡。
 
“低碳城市”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一部分,其基本是要达成城市发展各层面多级别的协同。通过智慧城市规划,可以促进提升居民生活、工作和娱乐品质,使其内在的社会基础设施彼此以低炭的方式联系起来。

4.低碳建筑解决方案优胜作品展览
 
1方案名称:“适”城
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在有关于低碳的诸多维度中,PINGDI1.1建筑解决策略竞赛,选取了关于“生态”、“产业”、“运营”等共九大问题展开讨论。我们则将工作重点聚焦在了低碳思维下的产业空间模式研究上,尝试结合场地特质与人的需求,组织一种新的、社区型、有机化功能聚合,并将其设定在一座灵活可变,有较强“适应性”的建筑群内。
 
通过 “研发工厂”、“云社区”、“产业聚落”、“创新学院”等四大组团的构想,我们希望这组建筑能适应现在及未来时期的产业需求。在“大拆大建”盛行的当下中国,足够的“适用性”以及“弹性”,或许就是最佳的“低碳建筑解决策略”之一。
 
2方案名称:生态慧谷
设计单位: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我们结合自然水体以及城市肌理,考虑多种功能的需求以及复杂的交通形式,引入了一条横向的复合型城市中轴;通过退台以及半围合建筑形态打造多层次屋顶绿化空间和下沉庭院空间;复合轴将多个退台式庭院串联,营造出承载了生态景观、绿色交通、生产及生活性服务的活力共享空间——“生态慧谷”。
 
3方案名称:方体积木
设计单位: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方体积木是一组“生长”着的建筑,本着“分享低碳、自然而然”的理念而诞生,她是一个后天产品,不同于任何传统意义的空间、建筑和产业园区。
 
建筑的生长依靠每一名使用者,其各项指标随之动态变化,即通过公众参与来实现建筑的自我生长及片区内企业的低碳发展,这种众筹的策略可以使建设和发展更加主动,使片区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形成磁力核心,进而向外引聚人气,推动低碳城的发展,推动公众的个体利益的实现,从而拉动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循环发展模式。
 
在这里,城市、企业和个人都是参与者,亦都是受益者。
 
4方案名称:
设计单位: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鹏城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说明:深圳国际低碳城一个城市革新的实验区,一个国家现代低碳产业先行点。
一座自然生态的微型城市,一个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的地方。
一个拥有现代运河与全新公园的场所,一个将水回收至土壤,一个将阳光还给绿叶,将深蓝还给天空的场所。
一个自然与城市以全新方式相融合的地方,一个让环境的保护和美好的生活先连接的地方。
一个实现能源高效使用生活切合自然的区域,一个体现工作和生活新概念的区域。
 
5方案名称:翠堂
设计单位:罗麦庄马(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通过Layout 合理的布局生成、Inside 综合型汇碳空间、Outside 立体式绿化表皮,三种被动式节能方式,演绎 “翠堂”理念。
 
研发、办公、公寓及商业配套完整的组合方式,增加园区企业的多元化。北高南低,错位布置顺应主导风向。地面绿化, 屋顶绿化,立面垂直绿化,组成完整的立体汇碳网络。不同的遮阳系统,和采光中庭的设计起到低碳节能的效果。
 
6方案名称:轻建筑
设计单位:上海华都建筑规划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本设计希望建造一个融合各种工作,生活,休闲和娱乐的,可以和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的社区。项目以”轻建筑”为主要概念突出了一种轻节奏的生活方式。在高层塔楼部分,建筑创新的讲塔楼分割为2个半块,将工作区和生活区在同一个平面分开。在塔楼的中部,结合建筑本身造型,设立了3W咖啡这种供大家交流和进行头脑风暴的场所。形式感也体现了轻建筑的理念。裙房的借鉴了客家围屋设计,把整个场地打散为一个个小的建筑单体,不仅形成了冷巷,而且也提供了雨水收集的场地。在建筑技术上我们利用帷幔的概念设计双层幕墙,外层幕墙与垂直绿化藤蔓植物相结合。
 
(7)方案名称:生态峡谷
设计单位:深圳市现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1.复合型功能群落采用垂直叠加的功能组织方式,不设置清晰的功能分区,并在局部相互混合,这样能激发不同人群间的交流。
2.人性化尺度,多样化空间在水平方式向上设置了中、小两个尺度,每个地块从中心向四周发散依次从小尺度发展到大尺度;在垂直方向上从下往上依次是中—小—大三个尺度。
3.适应性开发,生态谷创造微气候环境在弹性开发方面根据功能的配比值和产业的成熟度依次由地块四周向中心覆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最新推荐
本月排行TOP50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