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BIM助力设计施工一体化”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技艺》杂志社联合主办,《建筑技艺》、《建筑结构》、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建设交通行业青年BIM发展联盟、上海市建筑学会BIM专业委员会协办的“跨越鸿沟、联通你我、BIM助力、无缝对接——2016 BIM助力设计施工一体化”高峰论坛于6月17日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成功举行。3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地产商、运营管理者、高校师生参加了会议。

在去年首届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次会议聚焦BIM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邀请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业主、设计院所、施工企业的十余位专家,探讨全产业链的BIM应用。

1

开幕式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王健,《建筑技艺》杂志主编/《建筑结构》杂志副社长魏星,华东设计院建筑创作所副所长、院副总建筑师、上海市建筑学会BIM 专业委员会主任邵晶分别代表主/协办单位致辞。他们阐明了BIM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也由此说明了举办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2

学术报告

开幕式后是全天的学术研讨,来自国内外的12名建筑界和地产界的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主要观点如下。

 

黄  强 中国BIM发展联盟理事长

黄强理事长做了题为《IFC-BIM与P-BIM(BIM落地技术路线解析与思考)》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在目前“BIM大潮”中,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该是“BIM软件”的主人而不是仆人,不应该为了适应“BIM软件”而改变,而是应该改善BIM工具去适应合理的组织、管理流程和行为;BIM应用重点应该从“孤独的BIM”转入“社会性BIM”;BIM的视角应该回归“BI”(Building Information)而不是“BM”(Building Model)。

BIM的难点和发挥其价值首先要解决的是软件间数据互用(Interoperability),致力于这方面工作的机构有IAI(International Alliance Interoperability)、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中国BIM发展联盟等。报告首次提出了HIM(Huang’ Interoperability Matrix),明确表达了IFC-BIM和P-BIM数据交换方式,并分析了两种BIM实施方式的利弊,HIM简单明了地给出了BIM落地顶层设计。

金仁汉 韩国庆熙大学教授;BuildingSmart韩国分会副主席

金仁汉教授进行了题为《韩国BIM技术研发路线图和基于Open BIM技术的相关应用软件开发情况》的报告,介绍了韩国BIM发展的路线图。韩国BIM的发展将分三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到2018年,通过BIM建立集成数字化建筑业服务;第二阶段,到2021年在建造行业各阶段同时运用BIM服务;在第三阶段,到2030年,通过BIM与IT技术融合形成建筑业的高端服务及管理系统,实现世界领先的智能化建造服务。

另外介绍了韩国在政府、高校、企业共同推动BIM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成果,并详细介绍利用Kbim协作平台实现项目创建、项目共享、族库共享、结构计算、概预算等方面的应用。


罗能钧 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复旦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

从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价值,就是要从项目的设计、建造和设施管理中探究BIM实现的必要条件及成功实施的基础。

BIM价值实现的理想条件是,项目所有参与者能够为项目信息集成协同和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而行动一致,一致性的基础是在整体项目交付(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IPD)的契约模式中,项目所有参与者是共赢的伙伴关系。BIM的工具价值在于使实体建筑开始前的虚拟建造(Virtual Building,VB)成为可能,要求设计方、承包商和供应商在设计可施工性、施工精细化、预制模块化方面效率同步提升,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的BIM演进,最终成为与建筑物业对应的数字资产。

在中国现行建筑管理体制下,设计施工之间的信息鸿沟成为制约BIM价值发挥的瓶颈因素,BIM技术应用有利于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提升建筑的品质和工期。


张鹏飞 上海世博发展(集团)(世博央企总部基地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博士

张鹏飞博士进行了题为《上海虹桥枢纽商务核心区丽宝项目BIM技术实用性分析》的演讲。项目应用BIM技术辅助决策、设计、施工,克服施工环境复杂、施工工期紧、工程体量大以及形状不规则等困难条件,业主、施工总分包、设计单位、BIM团队以及其他参与方在轻量级团队流程协作和列表管理Trello平台上进行了很好的管理协同,通过全过程BIM虚拟建造,避免了约2万次管线碰撞,提升了施工质量,优化了方案、节省了造价、缩短了约10天工期,该项目也获得了上海市首届BIM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

他认为对于现阶段的建筑行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行业需求,都应该要求总包施工单位在招投标的合同中涵盖BIM技术服务支持,以便让BIM在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发挥真正的用处,而且这也必将成为一个趋势。但事实上,真正推动BIM技术应用的主要还是业主方。BIM不论是从施工图设计、出图还是与工地的配合等对于施工单位都还处于全新的认识阶段,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袁   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

袁烽教授进行了题为《机器人木构工艺》的演讲,他认为木材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的绿色建材,在未来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具有极大潜力。随着胶合木等生产技术的迅速提升,已经使木材成为一种实现大跨度、低质强比的高性能材料。

随着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数字木构工艺的创新与提升,现代木结构产业升级已经寻找到重要的支撑。数字木构以数字化结构性能找形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机器人的精确高效的加工能力,使复杂木构件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成为可能。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现代木结构主题馆项目将结构找形与机器人建造技术相结合,同时通过结构性能优化以及参数化几何优化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到预制,以及现场监测与快速营造的全新一体化数字建造工艺。苏州木结构主题馆是机器人木构产业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金若愚 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建筑环境系助理教授

金若愚博士以海外圣卢西亚岛的度假别墅实际设计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给2015年秋季的BIM课程中的九个设计组布置基于BIM的综合设计任务。每个组由两位建筑系学生,两位土木工程系学生,以及两位机电环境系学生组成。每个设计组通过各工种间的文件格式互通和数据衔接,最终递交包括建筑可视化、结构设计与选材、造价估算、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综合模型和报告。最后九个组的设计方案交由客户以及与客户合作的预制构件供应商审查和反馈,选取最理想的方案作为该度假别墅设计的方案。

本次BIM教学的意义在于以BIM为工具实现各专业学生间的协同合作,融入实际工程问题,在高校教育阶段引导数据共享的意识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用人单位提供具有一定的BIM技术能力和协作能力的人才。

于   洁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M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于洁做了题为《从零到壹,从壹到拾- 中国院BIM技术应用目标》的讲演。中国院在BIM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探索上已经经历了12年,是一个从零到壹的过程,近3年的总结与研发开始了从壹到拾的过程,即简化、标准、系统、沉淀。

依托研发的整体解决方案,BIM技术开始在中国院内部大面积推广复制,目标在2020年实现70%的项目全专业使用BIM技术,100%的设计人员熟悉、理解、使用BIM设计工具。现在中国院这套解决方案不仅在院内的多个项目中应用,也开始在同业企业试点应用,大家共同经历从壹到拾的过程。

从零到壹的探索过程10年,从壹到拾复制滚动发展过程5年,行业BIM技术全面落地的从拾到壹佰发展也不会慢。


张东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BIM中心总监

张东升进行了题为《三维设计与深度应用》的报告。在当今BIM应用的阶段中,通常设计停留在解决设计问题的阶段,而在从设计到施工的过渡中会存在大量的问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通过三维设计应用的实践,协助业主完成了设计以及深化模型的设计工作,使得业主能通过模型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真正通过模型指导施工。

模型和图纸是统一体,开创了新的招标模式,招标文件从图纸变成了模型,模型和图纸集成,要求总包完全按照BIM模型相关信息进行报价和施工,业主按照模型来验收,这就要求BIM模型将表达所有的设计细部,并添加完整的设计及施工可能需要的所有信息,通过模型验收也对总包提出了较高要求,初衷在于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索赔及工期延误等现象,这种BIM模型的深度应用将会改变目前的建设模式,是一种理想化的全新的工作思路。


陈滨津 中建八局BIM工作站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

陈滨津博士做了题为《BI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的讲演。讲演以项目管理为目标,从施工总承包的角度,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在BIM技术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架构、实施原则、制约因素、解决对策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他结合中建八局近年来BIM技术实施的经验,从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多业务协同管控的角度,对BI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潜在价值进行了剖析。认为BIM技术在助推企业科技创新、降本增效、助力项目精益化管理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俞晓萌 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BIM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一家施工企业,上海建工不断地将BIM与实际项目结合,不断尝试把一个个的BIM应用点连成线,拼成面,逐步趋近完整的体系。上海中心、迪士尼、嘉闵高架等工程项目,先后成为测试和实践的试验田。在这些项目中,上海建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发现了许多现实问题。例如:模型交接问题、模型获取和交接效率低下、缺乏统一标准等。

这些问题制约着施工阶段的BIM应用,但是,随着探索的深入,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慢慢浮出水面:建立第三方主导的项目级BIM实施策略可以消除部分数据交互的问题;按专业培训BIM技能可以降低BIM实践的成本;建立私有云可以提升数据交互效率和安全性;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更能为全行业做出贡献。


孙   璐 华建集团华东设计院BIM中心主任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以BIM为载体,集成了物联网、云技术及智能楼宇技术,自主研发了三维可视化的Ecadi 运维管理平台,有效提升了运维阶段的智能化水平。

平台突破了传统二维运维方式,以全新的三维界面,将运维阶段采集的动态数据与BIM模型在策划、设计、施工阶段产生的静态数据有机结合,在中央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

基于云服务构架,平台集成了楼控、照明、空调、监控、电梯、安防等设备系统,实现了设备管理、空间管理、资产管理、移动管理等运维功能,为智能建筑向智慧建筑的飞跃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赵   斌 上海中心大厦发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总部BIM副总监

随着2015年8月主体结构封顶,上海中心对于BIM后续的思考,主要放在后期运维BIM要不要做,怎么做。最终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上海中心启动BIM运维平台的的研发工作。第一,创新性,从项目立项到今天,上海中心一直保持着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心态;第二,延续性,BIM相关工作从设计阶段开始,不断地向后延续到施工,而运维阶段的BIM应用则成为最后一个环节;第三,必要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上海中心成立了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对于自持物业,BIM运维平台的出现,将会对今后物业公司的日常运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前期的多方调研,结合上海中心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开发了BIM运维平台,通过BIM本身将虚拟的上海中心和实体的上海中心形成有效的对接,为操作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平台。在此平台上相继开发出了安全管理、空间管理、应急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管理、资产管理以及移动端等功能模块。同时结合大厦自身的IBMS以及物业管理软件,根据制定的总体技术框架,将三者数据打通,形成了上海中心大厦独有的物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3

论坛主持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集团副总建筑师、项目运营部主任陈继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副主任张峥分别主持了全天上下半场的论坛,两位专家精彩的点评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4
会场外展位
会议也吸引了有实力的企业参展,展位前始终人头攒动,搭建了设计师与bim软件商之间的供需平台。

5
未来展望
作为建筑行业最早关注BIM技术的专业期刊,《建筑技艺》杂志从2009年开始便进行专项报道,之后每年都以专刊或专栏的形式进行最新BIM技术报道。


从2015年开始,我们开始每年举办BIM高峰论坛,以期搭建线下的行业高端交流学术平台,望大家持续关注!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最新推荐
本月排行TOP50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