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信息中心
-
- 最新推荐
- 本月排行TOP50
-
- 还没有任何项目!
【编者按】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如是说。时光转瞬,2010年,这句名言成为了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的主题。
城市、人、生活,三者微妙的关系让我们不禁思考:“身处城市”就等同于“生活更好”吗?在追求高速经济发展、创新城市规划、前卫建筑设计的同时,水泥森林、复杂交通、奇异地标,城市在变得时尚的同时,有时却让人感到些许压抑与不适。随着生态环境失衡、气候逐年变暖、雾霾日益加剧,人们不禁要问:是城市病了,还是我们自己病了?未来,人类将把城市变成什么模样?又该是什么模样?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们试图从都市雾霾、城市规划、地标与文化三个维度切入,思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找到其解决办法,描摹出一幅未来城市应有的模样。
“城论”系列报道一:
“霾”怨:是城市病了,还是我们病了?
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重度雾霾天气,引起广泛关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从2013年雾霾大面积爆发时,政府就开始大力介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办法。然而,在实施具体的措施时,政策却遇到了重重阻力。雾霾天气循环反复,人们依旧在“等风来”后才重见蓝天。
深陷雾境,霾因何在?
如此大面积、严重而反复的雾霾天气,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在题为《我国雾霾形成的根本性原因及对策思考》的报告中指出:“煤炭、汽油等不清洁能源的使用,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最根本原因”。这与中国长期执行低于欧洲和日本的汽车排放标准,且燃油质量低的历史问题有关,也与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化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紧密关联。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认为,雾霾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综合结果:第一,中国城市化、产业化、工业化的大格局扩张,生产强度太高;第二,中国城市中,人口高度积聚、工业性城市的高度集中,带来了交通拥塞、尾气污染;第三,城市过大、人口过多造成的能源消费,在有限面积上过于集中;第四,能源结构不够清洁,煤炭占主要的比例;第五,中国的环境治理还不到家,有很多设施运行的不好。
可以说,雾霾是工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而我国的工业占GDP份额,长期以来是超过第三产业的。同时,工业方面的投资规模大,投资速度远大于其产生后果的治理速度,导致污染物日益积累,并在各地大规模出现污染爆发,这或是造成雾霾问题的根本所在。
在雾霾中穿梭上下班的人们。
工业生产加重城市雾霾。
治“本”为主,标本兼治
实际上,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这或许是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歧途”。他们用了长达几十年的时间,来持续治理空气污染。雾霾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城市等各个方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资源配制层面,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曾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我国治理雾霾须‘釜底抽薪,治本为主’”。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这种情况下,重整资源进行均衡配置是治理雾霾的本质所在。
在经济发展层面,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认为:“治理雾霾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改善能源结构,转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二是逐步改造和搬迁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而政府要做好监管工作,对于市场、企业不要人为地淘汰,而是按照法律、标准严格执行。
在立法层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治理雾霾须全方位发力》一文中提出,“必须通过立法明确大气污染防治的主体、标准和措施”。从经济、能源结构层面的调整意见到国家层面的立法和行动提议,这些建议全面回答了治理雾霾的方法措施,但关键是需要有序、有系统地在各层面稳步推进,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今,城市被雾霾笼罩。
治理雾霾,需全民参与
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2016年,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列入了“十三五”时期重大目标任务之一。
除了政府层面的决策,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曹淑艳认为:“面对雾霾,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在加强对政府、企业治理污染的社会监督的同时,应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鼓励民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保护环境就是捍卫生命的理念,主动承担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
11月21日,在“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翔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应对雾霾方面,建筑作为一个个体,可以创造一个小环境;但要解决雾霾问题,还要从城市、国土规划、能源等宏观层面来考虑。”他拿论坛上提到的碧桂园森林城市举例,森林城市通过遍植树木来净化空气,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创造了一个微环境,虽然实现城市的整体净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有每一个项目或者开发商都向前迈出一小步,才能实现整个城市的一大步。”
11月21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主持“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
雾霾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把治理雾霾的责任简单地推给政府、企业,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为治理雾霾增添力量。诸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培养节约、节能的生活方式。同时,公民也有权利和义务监督与敦促相关部门与企业,在治理雾霾上有所作为,并及时举报违规超标企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社会的每一份子汇聚一起时,将会是一股强大力量。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人们的生活以及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