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永恒”与“易朽”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走出国门是经常之事,对于建筑师来说不失为一个学习的大好机会,看得最多的自然是教堂,常常在一座座高耸的尖塔面前唏嘘感叹,感慨建筑的永恒之美,同时又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惋惜,在我们这地大物博的国度尽然没有选用石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是选择了易朽的木头,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流,所谓给今天的我们国人以自豪的官式建筑也不过是以低矮群落的整体力量给人震撼,因为木材本身所限,历史的沉淀感和体量的震慑力都比西方的建筑稍显不足,似乎显得生命力不足,或迟或早总会有回禄之灾;而西方的建筑,以教堂为代表的石砌的永恒,屹立千年是常有的事情。

做如此思考者,想必为数不少。但永恒易朽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把建筑看作文化载体的话,虽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这音乐也是流淌的,本身也是随着时间的洗礼变化的,所谓的永恒也总是在变化的,在欧洲一个号称建设跨度最久远的原创于西班牙建筑师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后期因为日本建筑师的参与,教堂的南北两个入口立面风格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圣经故事的雕塑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加的抽象。据说后面上海建工将总包后期的施工,我们也期待着中国印记烙印在这座不朽的建筑上。
既然载体会变,那永恒的又是什么呢?我想用建筑承载的符号或是礼教制度这类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永恒,日本建筑是衣钵传承了中国建筑精华的,在日本有一个伊势神宫,每二十年要原样修建,所用的木料就是生长在隔壁空地上二十年成才的树木,二十年一个轮回,周而复始,而建筑的形制从未走样,俨然一个活化石。
永恒的教堂所见证的,恰恰是欧洲文明走马灯式的换将,而易朽的东方建筑恰恰是文明人的智慧,是人类贡献给时光的祭品,换来的是人文的持久。永恒不住在你们的墙中,而在你们身上,你们这些缓慢的人,你们这些持久的人(引自《古今碑录.一万年》)
 
 
 
于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建筑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建筑所三室副主任。作品多次获得建设部优秀、国优等大奖,上海市优一等奖、优秀原创大奖。主要完成的项目:福建大学生体育中心、上海金山体育中心、沈阳奥体游泳馆及网球中心、杭州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上海东方水上竞技中心、沈阳文化艺术中心等。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最新推荐
本月排行TOP50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