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灾后重建协力造屋——结合传统工艺的开放建筑(《建筑技艺》发表) | 作者:谢英俊 | 来源: |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0-12-27查看评论

“重生”—汶川震 后重建学术交流会  大会特邀报告 
  

     谢英俊  中国台湾建筑师

                    灾后重建协力造屋
                                        ——结合传统工艺的开放建筑

   北川新县城居民区项目是由政府盖的,有规矩又有变化,非常漂亮,全靠设计师的作为。但有没有

办法让老百姓在自建时也能做到这样,这是我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十几年来一直思索的问题。

   汶川震后重建,依城乡建设部的统计大概有200万户。各个设计单位提出一些标准图,各省市建设

部门也提供农民建房参考图,除了少部分重点援建项目以外,大部分靠农民自力更生。不靠任何工业化

手段,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并不是把房子盖起来就可以了,我们应该好

好想一下,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可以再深入优化的。

   视野放远一点,灾损是对长年累月工作的一次性算总账,所以我们探讨的并不只是灾区的问题,是

关系7亿农民的事。例如,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农民盖的房子几乎都是预制板砖房再贴上瓷砖,完全不抗

震,也不环保而且很贵。农民穷一辈子的积累,就只能盖这种不堪的房子,说明建筑的专业力量进入这

个领域是非常薄弱的。我们过去所学习的工业化生产那套,在这个领域从来没有发生过。      

   高耸入天的建筑群是现代设计师通过技术可以做到的,但是江南水乡民居所呈现的质量和质地却不

是我们现代设计师能做到的,它是通过我们一直刻意忽视的一个对象群体——居民的手做出来的。

   可以说,现在的设计师都是服务金字塔上阶层的人,接触的不是单位主管就是开发商老总,从来就

没有机会面对使用者,大部分人的居住建筑跟我们建筑师是无关的。

   那我们建筑师在70%人类居所这个领域到底能够做什么事情?有一种作法叫做“设计前置的设

计”,就是让其他人在设计出来的“前置平台”上去发挥。这个“前置平台”的建构叫做“超设计”。

我们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当中所谓的开放建筑就是一个例子。另一个例子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穿斗式木
架构,它是几千年来运用最广泛的建筑体系,斗这个字是象形文,这一套体系的成熟已经几千年了,所

有的老百姓能知道能够在上面再加工、再发挥,可以有千奇百怪的变化。那我们的设计师是不是也能够

设计类似的体系?我们在草坡乡的房子就试图建立一个准穿斗式的构造体系,填充体就地取材,旧料、

各式各样的材料都可以用上。

    西方开放建筑是在房屋工业化前提下的思维,但发展并不好,这是因为只偏重技术层面的作为,对

社会介入的思考较少。再加上市场运作的商业机制,让体系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反而越来越封闭。而

我们要突破的不只于此,还要考虑非完全工业化生产下的开放系统,也就是说我们要颠倒思考,越做越

简单。这就牵涉到参与权和工作权,怎么样把这一套体系简化,回到人民的手里,这也是我们希望让村

民自己盖自己房子的关键。

    我们在台湾1999年地震以后尝试采用开放性架构,可以跟不同的材料结合,有很大的弹性。在九龙

镇一个民房采用了很多传统的木工技术。

    轻钢体系是我们团队使用最广泛的结构系统。轻钢体系是大家公认的未来建筑趋势,完全符合绿色

建筑的概念,但非常贵,主要是因为这个体系的开放性越来越小,真正的成本不在材料,材料成本只占

结构体的1/10,主要成本来自加工、生产设备和很繁复的制造流程。    我们的轻钢体系是将结构行为、

构造甚至生产与装配都简化,一个扳手就可以将钢架组装起来,整个成本就下降了。

    最近我们支持台湾八八水灾重建,一个小区,村民10天之内组装了150户钢构,这用现代机具都很

难办到,而用手工扳手虽然看起来很慢,但因为可以全部村民同时上,速度反而快。

    四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重建项目,我们依照传统建筑规划,全部是村民自建。当然这里面有一些结

构上的要求,比如说一层可以砌石头,二、三层以上就不可以,所以房子建起来很轻。对我们来讲结构

体做好之后,整个的风貌就控制住了,其余大家可以各自发挥。所谓的风貌呈现是设计师一直想要做的

事情,可以通过这种思维和机制来处理。
    青川的项目也全部是自建,架子很简单,墙体可以竹编泥糊,也可以砌砖,也可

以双面挂金属网填上草泥或混凝土。

     在台湾八八水灾重建中我们是总承包,到年底可以完成800户,大量施作是今年6

月开始,时间非常短。但由于积累了10年的经验,我们对设计、材料供应、生产、施工

组织比较熟悉,因此速度比较快。总共有13个部落分散在台湾的南部。房屋的单体设计

部分关键是基本原型的建立和公用构件的交互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营建成本,也能大量

生产、快速施工。单体基本原型具备开放性,使用者在日后有很大的自由度,可根据自

己的经济条件和需求进行加建,最终能呈现有规制又不失原住民家屋多样化的风貌。由

于工期短、兴建数量较大,从材料加工到现场组装、施工,都动员灾民参与,体现了简

化工法、简化生产工具、建立小区自主营建体系的优势,并以市场价60%的预算完成了

高质量的家屋重建。

     台东县嘉兰部落中继屋总共有50户,是一个过渡房到永久屋的实践,可以拆迁,

90%材料可以回收,全部都是由村民和志愿者协助组装。

     台东县富山部落基地小,连排配置,每户可个别弹性增建成3层。紧邻海边,加强

抗风及抗锈蚀。

     屏东县玛家农场由大社、玛家、好茶三个部落组成,总计483户,捐助是有限的,

但每一个人需求不一样,照片显示的是统一的几种屋型,提供最基本的家庭生活所需空

间,预留接口,以便日后自己加建,这就是开放性和弹性。照片所示为加建模拟,少数

民族文化的诠释就交给他们自己。
屏东县雾台三和避难屋由红十字会捐助钢材等,在我们的技术支持下由灾户自建,呈现出多样化风

貌。

    海地重建示范项目从过渡房到永久房,也可以异地拆迁,材料都不损坏,作法是在地面组装后,整

个拉起来,可以非常快速地做到临时安置,拆下来所有材料可以回收,就地加强变永久屋也可以,试组

装后改为办公室及宿舍使用。

    西藏牧民定居房因当地地震多发,提高抗震设防至9度。由于季节性的冻土深,土壤变形量大,而

传统的泥土房子比较柔软,泥土裂了还会自己复原,采用砌块时因水泥容易龟裂而且无法回复,如采用

构造柱和圈梁用以抗震,在偏远的牧区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在传统生土建筑中设计了一套可简易组装的

抗震轻钢架,可使用最少的水泥与钢材用量,减少了外购与运输成本,克服了施工难题,传统的土工、

木工技术得以保存,居民可自建,民族风味自然保存。
 

用户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