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走向公民的建筑”——“第二届建筑传媒奖”入围感言 谢英俊 | 作者:谢英俊 | 来源: |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0-12-27查看评论
第二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入圍)感言
對我們在災區的工作,多數人會理解成“人道主義”,但支撐我們持續投入這工作最大動力,是來自於對專業作為的自我肯定
我們真能在很有限的經費中建起這些房子──
      節能減排高標的綠建築;
      抗震防災,在破壞來臨時讓傷害降到最低;
      住民可自己動手建房,保障工作權、心理回復、社區文化的自我肯定與認同等。
我們的工作並不只是針對災區重建,雖然災難來自於對過去不當的建築作為算一次總帳。
一般平民百姓的住房……“平常百姓家”才是我們十幾年來試圖敲開的一扇門。
“平常百姓家”有啥問題呢?
中國7億農民、或說全球70%的人口,大多漸漸放棄傳統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採用他們不熟悉的工法與材料,窮一輩子之力蓋起了昂貴的鋼筋混凝土或磚瓦新房, 完全不抗震、不環保、不合理……這是一個深到無法窺視的黑洞!
這是一個建築專業者無法也未曾踩入的領域!
它挑戰了我們所理解的現代建築操作模式、和一切的價值觀,甚至於美學……
在這種狀況下,建築專業者不可能是任何細節都掌控的裁縫師、或威勢逼人的交響樂團指揮,倒像是激發演員創作本能的導演,在他設定的框架與平台上……
哈貝馬斯的互為主體,這句幾近陳腔爛調的用詞,是現代主義的警示,也或許是較為精準的描述。
建築專業者只能作有限的事,關鍵且必要的事,其他則開放給住戶。
 
台灣88水災原住民部落重建項目,是這十幾年來較具規模的實踐,也應證了這操作模式的可行性。感謝台灣世界展望會及捐助者的理解與信任,還有所有支持我們的朋友與辛苦的工作伙伴們。
用户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