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由「人民的建筑」到「人民的城市」 | 作者: | 来源: |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2-09-14查看评论

 

由「人民的建筑」到「人民的城市」

 

去年(2011年)「人民的建筑」巡回展中所强调的居民自主营建,许多人都会问到:「在城市中如何体现?」。其实,在人民的建筑展之前(20113月底),在台北阮庆岳老师策展的「朗读违章」中,就已提出这类提问的一部分看法,而年底参加深圳「百万人保障房设计竞赛」,我们的方案算是更积极与全面性的响应!

 

人民(居民、市民)对居住空间的自主性

传统民居不论是乡村或城镇,可以看出它们背后都有一定的规制,但又可因应时空与社会条件的不同灵活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风貌,居民的自主性从未被屛弃,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居民的自主性无奈地被极度压缩,尤其在城市。如何在这现实的条件下厘清城市的公共性与居住者的自主性,是这个展览探讨的主题。

 

路径与动力(Map & Power

在快速变动的城市中如何找出对应的观念与机制,有几个重要的参考案例:如日本代谢派二元对立关系的融合与灰色空间的渗透,Yona FridemanMVRDV的立体聚落等,有具体的论述与形象的呈现;但似乎都缺少了来自居民的动力与操作机制。在此提案中,我们提出了公共性的大架构Mega Structure)与私有的微系统自主营建体系结合策略。大架构解决了三度空间的绿化与人造环境的调和、微气候控制,都市使用分区、结构、市政工程等问题的妥善处理,微系统的自主营建体系,让市民的创造力与积极性能被激发,强大的市民能动力并不仅是局限在公寓大楼内做室内装修,还可扩及外墙、周边的环境,甚至小区的公共空间的营建,市民的力量可以参与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可以找回传统聚落的肌理、丰富细致的生活与空间、绵密的人际关系等。

 

公有与私有

现有的城市受限于土地私有与细分,全街廓或跨街廓的大型结构物的整合不易,造成目前如笋状建筑群的样貌,也切割了居住空间,造成三度空间中水平连接的困难,在中国大陆土地国有政策的情况下,不存在这个问题,可以跨街廓大范围的扩展作水平连接,公共与私有领域可以重新细致的厘清,让城市能合理有序地发展,市民也有自由灵活的空间,去经营属于自己与小区的天地,过去对城市乌托邦的想象有机会实现。

 

附图为在深圳「一·百·万」保障房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的提案

 這是關於自主營建城市方案
> 將ˇ大架構""大體系"與"小體系"分開
> 與開放建築觀念相同
> 只是擴大為城市, "開放城市"是也
> 類似日本的代謝派的觀念
> 但它們只是小打小鬧,是在純化後的工業化體系內作文章
>
> 生命週期長的大的架構如"人工地盤","市政工程....等公共性的設施,由政府或大開發商作
> 生命週期短的個別家屋,較細緻的工作交由小開發商.營造廠設計師,  或屋主自己"鳩工比儕"幹
> 將開發商由一個變千百個
> 自然, 市民的選則性與自主性就能體現
> 細緻而多樣豐富的生活紋理,  才能顯現
> MVRDV立體村落的夢就可能實現
>
> 但這一切的前題是土地必須公有, 沒這,  一切免談
> 中國的土地政策正符合這條件
> 千載難逢的好勢頭
>
> 謝英俊

用户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