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信息中心
-
- 最新推荐
- 本月排行TOP50
-
- 还没有任何项目!
【吴蔚】:谢谢两位德国同行的报告,我也是昨天晚上第一次看到这个低成本高水平的短片,也是德国的摄影师专门跑过来用一个各个的高分辨率的相机拍的,整个效果还是蛮好的。非常高兴两位同行遵守了时间,正好一个小时,给大家留5分钟提问的时候,如果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来提,我们同传为两位做翻译。
【提问】:你好我想问一下它个游泳馆凹进去的玻璃是怎么样排水的?
【吴蔚】:我的理解是每一单元先往两边排,完全都有这种雨水的管道。
【崔愷】:我觉得两家事务所的合作非常的精彩,我有一个问题,像一些重大项目都是通过设计竞赛,所以我不知道在每一次GMP参加这种竞赛时候SBP的结构工程师如何参与这样的合作,因为这时候是建筑的选择也是结构的选择,而我们建筑师独立参加竞赛再考虑结构方面的一些情况。
【尼库劳斯·格茨】:这个问题您是提到核心了,这两位今天过来主要是做报告,还有一个工作的内容,因为我们在投上海附近的某一个体育中心的标,也就是说在做投标的第一天起,就建筑师和结构式就坐一块互相的提构思,互相的启发。作为建筑师我们有时候一开始有很多的构思,可能三四个四五个构思,这个构思以草图的形式出来之后,结构合作伙伴作为第一个算是我们外场的评论员来看这个所有的方案,然后经过他们的过滤之后,剩下一两个是一个,这就是我们进入深化的一个方向。
【提问】:请问建筑声学怎么考虑的,因为我看到这么大型的现在建筑都没有考虑到声学方面的考虑。
【尼库劳斯·格茨】:这个问题对现场的观众来讲非常的着手,对现场转播也是非常的重要,声学在一些大型的体育场设计的时候也非常的重要,东方体育中心里面的吊顶的材料等于把它考虑到里面了。
【提问】:我想问问两位建筑师和工程师,设计这种大型大屋顶的场馆的过程当中,对于光学设计怎么考虑的,它是一般的定型的分析呢,还是定量的模拟计算?谢谢。
【尼库劳斯·格茨】:当然,像我之前讲过我们一有光学和照明的设计师,和这些方面的专家一起合作,跟用户也一起合作,因为电视展播的时候这个光学非常的重要,比如电视展播的时候场所有怎么样的照明要求,你才能知道需要什么地方设置怎么样的光,怎么样灯,他们是我们团队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还有景观方面的工程师,这些都是我们这个团队当中的一部分,都有专业人士参加的。
李虎(左)和傅学怡在演讲
李虎:开放建筑创始人
傅学怡:CCDI悉地国际设计董事
【吴蔚】:第二场报告我们有幸请到了OPEN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李虎先生和中建国际设计的傅学怡先生给大家共同讲述深圳大梅沙万科总部大楼,有请两位。
【李虎】:大家好,非常感谢今天讨论建筑与结构的这次会议。我先开一个头,我来讲一下不久之前的一段历史,也是我在离开斯蒂芬·霍尔事务所合伙人之前一个主要的项目,今天我的开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结构和城市的关系。因为深圳大梅沙总部大楼给我们一个机会来探讨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初曾经涌现了一些关于水平的漂浮的结构和建筑的城市的新的可能性的探讨,不论是从城市规划、到苏联的这个构成主义,到新巴比伦城向空间城市的发展,还是到1968年的英国的设想行走的城市或是插入单元的形式,在我们今天我们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的现状呢?今天全世界人口已经到了70亿,其实很快到2030年我们就会达到100亿,这里对城市的最大的挑战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集中在亚洲国家。中国从49年到今天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城市和农村人口有了快速的转变,从1950年的10%多的人口到现在的一半的人口在城市里面。我们中国有超过200多个城市人口达到了100万。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近的15年快速城市化当中,我个人总结一个危机性的城市问题,一个是在自然在城市快速的消失,还有就是我们城市快速扩张当中我们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公共的文化空间都是严重的比例不足。以深圳为例,这是深圳1990年的航拍图和2012年的航拍图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恰恰就是这个城市面临的我们所说的这两个问题实现了我们双方合作的出发点。
我记得06年春节前第一次去看现场的时候,周边就是大梅沙周围没有多少人,还只是一个渔村周边很多都是空地,但是可以预想到这个工地开始建设,很快的我们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私有化的进程,所有的土地都圈起来了。当时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我们做这么一个6万平米的空地上是不是把它保留下来为公共人们开放。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实现一个想法就是要如何做这个结构,好回到结构的问题。
这是10年的春节,就是建筑几乎落成,现在它还没有完全的完成,可以看到它所达到的一种效果,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姿态,全世界最大的开发商自己的总部唯一一个总部6万平米全部贡献给公众,这是一个很大的姿态。
如何去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达到这个宏伟的结构,50米的跨度,平均跨度50米没有柱子如何解决,我们结构工程师包括傅总的中建国际,还有中国建筑院,我们在设计竞赛开始的时候处于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常识,我们做了一个传统的向性的垳架,但是它造价太高,5层的房子来讲几乎不可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有一次我、傅总和肖博士我们一起开会,无意当中想到个是不是搞一个斜拉索桥的一个概念,在平台上建造一个混凝土的结构,这样可以减少用钢量,这是第一次传统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斜拉索结构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我想它非常革命性的意义在于,我们做这样的一个漂浮水平的房子的时候,我们其实在大部分的施工的时候脚手架都没有,我们先把这个平台进行拉升之后变成了一个新的地面,在一个新的地面上去做一个很传统的一个房子。这是当时做的非常壮观的一个实验台的模型,1:50吧如果记错的话。1:20,非常大的一个模型。因此我们就创造了在6万平米地上建设12万平方米不同的功能,所以我们把8万平米举到了天上6万平米放在的地下,整个地面都是个公共的空间。我们说6万平米的地我们屋顶全部做绿化,最后我们的绿化超过了100%。我快速的放一下我们施工过程当中一些施工的过程,可以看到这个拉索的下面和下面一个钢结构的平台连接的关系。这个像树枝一样的结构交给设计院以后他们把它做反了,没有想到反了之后反而更加的漂亮。这是一个悬拉索要穿过这个钢结构,相互之间不能联结在一起,这是当时的一个细节,这是楼板的地方,和它们的整个的筒。我们有8个交通格。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20米的一个悬挑,我现在知道了悬挑其实是比大跨度还要难做的。这些照片是当时做张拉的锚固的实验,这也是非常壮观的一件事惊心动魄的。我昨天跟邵韦平邵总聊,说当时我们提到了当时做万科总部的时候,邵总说是技术高人胆大。我们有清晰的数据,运用量会少于传统的一个普通的结构。这是当时做的测试的一个拉伸的,下面是一些临时的支撑,这个平台的拉索张拉之后,临时的一些钢结构的支撑全部都撤掉了,都回收掉了。这是有一些刚结构的之间锚固的节点。我们便还做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翘体的机构,是一个450平米报告厅,我们希望是做一个没有柱子的翘,这个里面又有一个软的非结构的翘,形成一个翘中翘。这个是一个真实的骨架,这些建成之后差不多在2008年的时候基本上落成了,2010年的时候已经开始投入使用,09年的秋天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