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东方密码:阴翳之美2014-07-16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我们都无法摆脱那份阴翳情结。而中国书法更是以单纯、抽象,成为了东方艺术的奇葩。
在世界文化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再看看传统的中国书画,真像是站在隧道口对隧道深处的一次回眸,也是现实对历史的一次回眸,一切都似曾相识,那是埋在内心深处一直说不出来的。
真想躲进那片阴翳,它有祖先的气息,有中国文化的体温,有我们一直寻找的生命的脉络。
或许是我们的祖先实在厌倦了户外劳作的日晒雨淋,在为自己设计安身之处时多了一份躲避的心态。中国建筑越往南走,越可以从建筑的外形结构中获悉中国人的某种精神密码。
西方人的屋舍大都宽敞明亮,而中国南方民居大都阴暗逼仄。西方人往往把家当做安乐窝,极尽享乐之能事,而在中国,它更是躲避灾难、安身立命的躯壳。
最典型的是徽派建筑,粉墙黛瓦,蜿蜒逼仄的石板路,高大封闭的墙体,相邻的屋舍只有一道缝隙般的距离;
屋内是对称规整的布局,曲折多重的隔断,陡峭狭窄的楼梯,精美繁复的雕刻掩映了门窗,采光极差,若在多雨阴湿的季节,它真是将中国文化的阴翳演绎到了极致。
很显然,这种封闭的建筑格局,人为地阻隔了人与自然的某种联系,将自身安全的隐蔽起来了。
可能只有在这一片浓重的阴翳下,精神才能安全惬意地栖居。封闭、内敛,与自然遥相观望,自觉地将自身圈入自我构建的一方圣地,以此获得最大的精神愉悦。这大概就是躲在阴翳背后的精神诉求。
当这个世界的斑斓快要把自我淹没时,开始怀念那份能让心灵畅游的阴翳,随着越来越多的古老事物的消逝,它差不多也在我们的指缝间悄悄流失,唯有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可以略有一点挽回。
《阴翳礼赞》是谷崎于昭和8年至昭和9(1933-1934)
共8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806个字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7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最新推荐
本月排行TOP50
  • 还没有任何项目!